1946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

1946年出生 一个人的耕耘

汤敬林

73岁,安徽凤阳农民,经历过包产到户,也做过多年教师,现在享受退休生活

"农民不管什么时候,都离不了土地。有了地,才会安心。"

73岁的汤敬林在此起彼伏的蝉鸣中追忆自己跌宕的一生。扛过锄头也提过教鞭,不变的是他的敦厚与热情。

1979年,30出头的汤敬林是安徽凤阳大庙镇三杨村民办教师,他的高中学历在全村可谓凤毛麟角,每月有令人羡慕的2元人民币(0.40新元)补贴。但生活与其他村民一样艰苦,全家十口住在四间草房。每年秋收后,常常喝着能在碗中看见自己倒影的稀粥。

汤敬林老家所在的安徽凤阳大庙镇,距离当年秘密实行分田到户的小岗村不过20多公里。(孟丹丹摄)

这一切因为18位农民的血手印而翻转。

大庙镇距离当年秘密实行分田到户的小岗村不过20多公里,汤敬林还清楚记得1979年自己的村子开始“大包干”的那天。

天刚朦朦亮,我就起床到自家责任田里干活了。那年大旱,地硬得犁不动,就用锹使劲地挖。

地还是那块地,不同的是心情:那种吃了“大锅饭”20年后,突然要为自己干活的急迫感。

汤敬林一家十口当时共承包31.5亩地。“一亩地能多打千儿八百斤,屋子全堆满了,实在没地方放了,就堆在门外的窗户下,怎么能不高兴!”

高兴的不只是汤家,全村全县都像被春风吹醒一般。凤阳县当时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勾勒出万象更新的风貌:“大包干,大包干,直来直去不拐弯,交够国家的,留足集体的,剩下都是自己的。”

汤敬林站在自家稻田前,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。他这两年已无法下地,于是把承包的土地交给二弟打理,但还会不时回到村子里看看名下的田地。(孟丹丹摄)

生活正在峰回路转,汤敬林的第一场婚姻却戛然而止。妻子断然离开了他和八个月大的女儿。汤敬林并没有萎靡不振,他独自抚养幼女之余,还投身小学教学和村民业余扫盲的工作中,尽心尽力。

1992年,200多万人在中国民办教师队伍大整顿中被辞退,汤敬林名列其中。

汤敬林的高中学历早年在中国农村可谓凤毛麟角,他在接受采访时更即兴执笔写诗。(孟丹丹摄)
我是称职、优秀的民办教师,凭什么把我辞退?

老人拿出30多年前获得的奖状证书,上面的粗体字纹路清晰,一如他揣了多年的委屈。

时间总能推平一切。2001年,汤敬林与同为小学教师的现任妻子相遇,女儿也顺利考上中专。两年后,夫妻住进凤阳县城一套5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,过上以前不敢奢望的城里人生活。

汤敬林的卧室墙上高挂着毛泽东画像,他把现在的幸福生活归功于当年“毛主席打土豪分田地”。

1950年出生 燃烧青春北大荒

裘尧天

69岁,浙江宁波人,风华正茂的年代碰上文革,在“上山下乡”中前往黑龙江,度过一段富有时代特色的青春

"我把知青岁月看做人生中的一段插曲,给人生增加了一些色彩,回忆起来是一种别样的滋味。"

1966年,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,正在念初三、准备迎接高中入学考试的裘尧天意想不到地从课业和考试的紧张中“解脱”出来。

回忆起那段动荡的日子时,裘尧天感慨,当初其实根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场“革命”。

只是觉得很开心,中央号召要搞文革,不用升学考试了,而不知道自己就这样失去了学习机会。
1966年9月15日,裘尧天(后排右)和同学到北京参加毛泽东检阅红卫兵后,在天安门广场留影。(裘尧天提供)

学校停课后,他当过红卫兵、到全国各地串联,走到哪儿,免费吃到哪儿、住到哪儿;他还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至今右臂上仍留着一次武斗中被弹片击中后留下的疤痕。

文革经过风雨激荡的最初三年,中国社会逐步从骚乱、暴力和无序中走出来,但正常的生产依然还没恢复,大批青年待业。

1968年底,中国掀开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“上山下乡”。裘尧天在1970年4月登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,同550名宁波青年一起到黑龙江鹤立河农场支边,从此被抛入翻滚的命运之河。

1970年4月21日,当时的中共宁波地委机关报《宁波大众》报道了550名宁波知青启程前往黑龙江支边。(裘尧天提供扫描件)

除了农场每月32元人民币(6新元)的工资,当时已经20岁的裘尧天也把神秘的北大荒,看作是一片能够接纳他无处安放的青春的热土。

然而,当遥远的黑龙江从课本走进了这名南方知青的视野,他才发现北大荒的生活,远远比他想象的辛苦。

春夏秋冬,每个季节都有严峻:春播,漫天尘土,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;夏锄,渴了到垄沟里找水喝,累了在烈日下用炕席遮阳休息;秋收,腰椎酸到跪着割麦,手上磨出了老茧;冬藏,零下30摄氏度的酷寒中在场院里脱粒,瑟瑟发抖。

年轻的裘尧天(左一)把神秘的北大荒看作是一片能够接纳他无处安放的青春的热土。(裘尧天提供)
与其说与天斗、与地斗,还不如说与自己斗……要战胜自己对寒冷的畏惧、要经得起劳动的磨炼、要压下远离家乡的惆怅、要摆脱前途迷茫的困扰。

1974年,裘尧天迎来北上支边后的一个人生转折点。因为在农场劳动表现积极,他被推荐到双鸭山师范学校读中文班。

这让他得以在1976年进入政府机关,避开了1990年代末很多同龄知青经历的下岗潮,但他也因此遗憾地错过了1977年和1978年的高考机会。

他说:“当时我到教育局工作的时间很短,不好意思跟领导说要去高考。那时候的人思想很正统,为集体着想多过为个人着想……当时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没有深入思考,很多时候回过头来,才知道人生的道路应该怎么走。”

1979年,随着大批知青返城,离家近10年的裘尧天调转回到宁波,继续在教育机关工作。

40年来,中国经历改革开放后的波澜壮阔,在家乡成家立业的裘尧天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快速发展,以及全家人的生活稳定和经济条件改善。

裘尧天和家人居住的三居室有100平方米。(杨丹旭摄)

知青一代对共同的经历有截然不同的评价,有人叹息自己的牺牲和命运的不公,也有人感叹这段磨炼加速了自己的成长。

裘尧天说,他不想抱怨自己是被耽搁的一代,也不想去高唱青春无悔的赞歌,“我把它看做人生中的一段插曲,给人生增加了一些色彩,回忆起来是一种别样的滋味”。

1974年出生 跳出“体制”潇洒走一回

黄娟

45岁,广东韶关人,曾在中国建设银行耕耘24年,去年转入珠三角一家基金管理公司,成为一名资深财富顾问

"这是来自内心非常深层的呼唤吧,时代的变迁、外界思想的召唤与引导,让我不要再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。"

黄娟21岁大学毕业时,改革开放正进入新阶段。邓小平南巡后的两年,周遭的一切都在发展与变化中,中国高校亦是暗流涌动。

她那届毕业生正处于“包分配”到“自主就业”的转折期,是离开广东韶关的家出外闯荡还是留下谋求工作,成为黄娟和身边朋友当年的重大抉择。

黄娟决定留下,加入当地的中国建设银行,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里的一名“体制内”人员。

追忆第一份工作,黄娟说,国有商业银行机制健全、严谨规范,“如果把金融环境比喻成大海,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可算是航空母舰”, 而在这艘巨轮上工作的员工就像零部件,结构复杂,分工细致。

作为“70后”,黄娟继承上一代的勤奋传统。此后的20余年,她凭自己的努力,从柜台职员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支行行长、分行中层管理人员。

24年后,正在事业稳定之时,已步入中年的黄娟毅然选择离开,加入珠三角一家基金管理公司,转型成为一名资深财富顾问。

黄娟在步入中年时毅然决定跳槽,转型成为一名资深财富顾问。(曾实摄)
这是来自内心非常深层的呼唤吧,时代的变迁、外界思想的召唤与引导,让我感觉在体制内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很大的禁锢,我不要再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。

这个年龄才跳出“体制”,似乎稍微晚了一些,不过她觉得,“幸好是在这个年龄段”,因为经历过沉淀与积累,便能更好跳脱过程中的浮躁与虚幻,而倘苦没有此前在单位规章制度严格制约的经历,有些事情未必能够很好地处理。

新职业给她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。“体制外”的工作具有挑战性与风险性,必须拥抱变化,应对频繁的突发状况。但她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,主观能动性才容易被激发,快速成长的同时也有助克服自己的软肋。

黄娟认为,“体制外”的工作具有挑战性与风险性,但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。(曾实摄)

黄娟用业余时间做义工,通过关爱他人收获温暖和快乐。以往追求加薪升迁,现在的她认为自我价值并不等同于名和利,无法用金钱财富来衡量。

如果体力允许,希望自己能一直有工作中的状态,
不言退休。

黄娟希望可以保持学习能力,勇于尝试与探索,“不给自己设限,那么人生就没有限制你的藩篱”。

“我拿青春赌明天,你用真情换此生。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,何不潇洒走一回”,香港歌手叶倩文的《潇洒走一回》可谓那个时代的注脚,也是黄娟依旧年轻的心声。

1986年出生 乘风破浪的创业路

胡森

32岁,陕西西安人,2016年入选美国福布斯亚洲地区30位30岁以下明星创业者榜单,现为中国休闲游戏平台MetaApp公司的创始人兼CEO

"社会既然选择我们做操盘手,责无旁贷地要做好准备。"

北京国创产业园一间6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坐满了20多岁的年轻人。空间内还有一台跑步机、两张折叠床、一个装满零食的大箱子,以及陈列各类饮料的冰柜。但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幕,急速敲击键盘。

胡森的公司位于北京国创产业园。(林展霆摄)

这家公司的掌舵人是30出头的胡森。他不是“富二代”“官二代”,凭借专业技术与独到眼光,通过三次创业,他不仅实现了个人财务自由,也为100多人创造就业岗位。

2009年,胡森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,顺利拿到美国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。“要么出国,要么在体制内工作”,回想当年,他坦率地说:“去耶鲁之前,根本没想过要创业,只想好好读书,回来做一名科研人员或者当大学教授。”

他的想法到美国后发生改变。2010年,正在读博的胡森发现,相较于美国,中国视频网站运营成本中服务器带宽成本居高不下,导致运营商持续大幅亏损。

“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就在眼前,我们正好有技术解决方案,”当时的纠结与矛盾让他寝食不安:“耶鲁大学也很难放弃。”

放着光明坦途不走,却要走险路回国创业的想法不仅不被周围人理解,也让父母担心:“父母以为我在国外读书精神受到了挫折,不好意思告诉他们。”

最终,胡森和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室友决定以休学的方式回国创业。他坦承:

第一次创业,确实没有很强的勇气,之所以选择休学,一是想留个退路,二是也想让父母心理上可以接受。
胡森在中国念完本科后,获全额奖学金到耶鲁大学深造。(胡森提供)

2011年5月,胡森回国后立即与合伙人在青岛创立云成互动网络科技公司,一年就为优酷、搜狐、腾讯等系统使用者节省带宽成本1亿多美元(1亿美元折合1.38亿新元),这也让他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。一年后,25岁的胡森与团队又开发出“风云直播”,获得IDG集团200万美元的首轮融资,随后,又得到晨兴创投领投的千万美元B轮融资。

2014年中国掀起互联网创业高潮,胡森乘风破浪,2016年1月与合伙人创办的中国最大原创体育直播平台章鱼TV被乐视体育以3亿元人民币(5809万新元)收购。同年,胡森被美国福布斯评为亚洲地区30位30岁以下明星创业者之一。

刚过而立之年的胡森将三次创业经历总结为“本分”和“算账”。他说,“本分”就是企业家要抛掉不切实际的想法,要为股东,员工负责,继而为社会创造价值,解决社会问题;“算账”意味着企业家要核算成本,达到既定目标。

胡森三次创业,不仅实现个人财务自由,也为100多人创造就业。(林展霆摄)

胡森对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信心满满,但也担忧行业竞争的残酷局面,“竞争残酷是中国能够产出大量优质互联网产品的原因,但中国最聪明的人都聚集在互联网上,行业太过拥挤,对行业长远发展不利”。

中国国庆后,胡森和团队将搬入2000平方米的新办公室,他踌躇满志地说:“社会既然选择我们做操盘手,责无旁贷地要做好准备。”

1992年出生 / 追求自我90后

张玉婷

28岁,黑龙江穆棱人,90后的她在农村长大,曾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提早进入社会工作,如今全职在直播平台“快手”上和粉丝一起游钓中国

"现在我觉得很快乐,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也能通过这个来维持生活所需。"

张玉婷对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是下雨时家中漏雨的屋顶、满屋接雨水的锅碗瓢盆,以及随母亲去河里捞鱼。

1992年,张玉婷出生在黑龙江省穆棱市福禄乡康乐村的一户普通务农人家。她至今依然记得,小时候家里的物质生活不算太好,家中房屋简陋,自己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次肉。

直到她10岁左右,张玉婷的父母才决定把漏雨的旧房推倒,耗费相当于当时两人务农一年所得的3万元人民币(约5821新元)重新翻建新房。

张玉婷(左)9岁时与母亲在老家留影。(张玉婷提供)

见到家里的经济情况后,张玉婷决定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,要为家里减轻负担。

她承认,家人一开始并不同意这个决定,认为她还是应该继续读书。张玉婷说服家人,若要上高中、读大学,那意味着还要七年才能开始工作。

我希望能尽早步入社会,用这七年为家里减轻负担,
让家人过得好一点。

她在离家约1小时30分钟车程的边境城市绥芬河市找到一份对外贸易工作,主要客户来自于接壤的俄罗斯。

张玉婷(右)在绥芬河先找了一份对外贸易工作,主要与俄罗斯客户打交道。(张玉婷提供)

张玉婷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实现自己的愿望,通过努力把双亲从农村接到城市里,和自己一起生活。

虽然生活质量大幅提升,但张玉婷依然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,开始怀念钓鱼带来的幸福感。因此,她从2016年开始在短视频直播网站“快手”上直播钓鱼,与更多网友分享自己的乐趣。

随着张玉婷在“快手”上的粉丝增加,她也会通过平台销售一些当地特产。随之增加的收入,让她萌生辞职专门做直播的念头。

这一次,她的想法得到家人的支持。于是不到一年,张玉婷便全职投入短视频直播与制作上。

张玉婷现在专职做钓鱼视频,有近百万粉丝,也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。(张玉婷提供)

张玉婷觉得,父母辈因受到时代与环境的限制,在人生许多选择上都身不由己。相比之下,自己更加幸运,能够将爱好当成养家糊口的职业。

90后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比父辈更有主见与自由,张玉婷至今两次对人生的规划恰是最好的例子。

在张玉婷看来,90后与00后相比,多吃了一份苦;与父辈相比,则多了一份自由。

她言语中充满对“00后”的羡慕。张玉婷回忆起初中生活时说,那时候自己刚接触电脑,在学校里还要上专门的微机课。“但是看着我00后的弟弟,他完全不需要人家怎么去教,自己就会用电脑,好像天生学过一样,真的太厉害了。”

同龄朋友中第一个全职做短视频的张玉婷,如今也成为其他人羡慕的对象。

目前张玉婷通过直播赚取的收入已经能与过去从事外贸工作相当。她骄傲地说:“现在我觉得很快乐,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也能通过这个来维持生活所需。”

每段中国人的经历
都是中国故事的一个切片

既是个人境遇 也是集体命运
串连起来 便是中国70年的变迁轨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