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Hello,听得到吗?”“Can you hear me?”
这应该是过去两个月我(褐色上衣者)做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了。
新闻是一项强调沟通的团队工作,但我们所习惯的作业环境与模式在疫情冲击下,被迫迅速改变。
“过去很熟悉 现在不懂你 想看你眼睛 你却给我背影 ,”同事说,台湾歌手张信哲这首《回来》的歌词,挺适合形容新闻从业员一开始应对变化的状态。
例如我,一个喜欢面对面采访,以近距离观察受访者肢体和神情变化的记者,在一周内从无比抗拒到逐渐被动接受使用视讯采访的现实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隔着屏幕你看我、我看你,看到对方的嘴巴在动,却听不到声音。随着各自网络快慢步伐,不时出现本文开头的场景。
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记者会,是各路媒体获知关于疫情进展、政府政策与发问的重要渠道。最初在通讯及新闻部大楼举行的记者会,记者们密密麻麻地坐在一起,还能不时就部长某段发言小声交换意见。
参加今年1月27日(农历大年初三)首次举行的那场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记者会,绝对是毕生难忘的经历。
我是初二晚上还在拜年的时候接到上司通知,需要第二天临时支援记者会。当天出乎预料地,竟有10个部长或高级政务部长参加,轮流阐述各部门负责的抗疫范围,各政府部门都发各自的新闻稿。上午9时开始的会,接近中午12时才结束。要消化的信息太多太多,但只有一小时的时间赶一整版给晚报。与会的三个同事要边听记者会边分工,同时汇报内容给晚报的主任,还要发即时新闻。
在记者会现场赶稿时候手心和额头冒汗,濒临崩溃。还记得搭德士回报馆时倾盆大雨。当天工作结束,已经是半夜了。现在每次参加抗疫记者会,还是会紧张,因为不知道会宣布什么,只能随机应变。
人在哪里,哪里就是办公室
雨滴滴答答打在车上,为我们三人的“车上晚餐”伴奏着吵杂的乐曲。但我是感激这雨的,因为下大雨停车场没人,所以我们不必承受路人异样的眼光。
在病毒阻断措施期间,意外组的记者和摄影同事在值晚班时,必须打包晚餐在车上吃。路过的行人总会有意无意瞄向车内,好像我们做了什么错事。
他们心里可能是这么想的:“这几个人躲在车上开音乐吃大餐,岂不是聚会开派对?要不要拍照发给晚报热线?”大部分的人看了几眼就会走开,一些热心的街坊则会一直盯着我们看,一直盯,一直盯,我感觉自己好像动物园里的动物,在笼子里表演着“吃晚餐”的节目。
我总不能下车跟大家解释,我们是在工作中,我们也是必要服务行业哦!我只能假装自在,不理他们的目光,大口大口把晚餐吃完,然后开车继续追新闻。
有过沙斯采访经历,但在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的另一次前线采访,更加丰富了我的采访经验。
接到公司电话得知受访者可能成为确诊患者,在自己车上度过一晚,只敢第二天早上在孩子上学前保持距离说声早安,家人离开后洗个澡,就去公司安排的酒店开始13天隔离。
有劳主任来回酒店两次,送上手提电脑,使我得以帮忙分担大家的工作量。隔离有如出国工作,只能通过视讯和太太女儿联系。遇到休息天,困在酒店客房的时间真的有点难过。13天后隔离完毕,回家还是戴上口罩,一直到第21天才安心把口罩拿下。
但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,不正是媒体工作的魅力之一吗。
病毒就算有再强大的能力,也无法阻止意外和社会类新闻每天上演,我们仍然需要争分夺秒采访与报道。意外还是意外,犯罪也还是犯罪,采访的内容丝毫不受疫情影响,但采访中的细节却须时刻谨记。
和以往不同的是,我们因在家办公而换成从家中出发,而出门时黑色口罩也和记者证一样,成为必备品。
在外面跑新闻的时候,从来没想过吃一顿饭是一门苦差事,直到经历在车上吃饭或回办公室吃才有所感。有时候到感染群附近采访,或在受访者大门外看着对方口沫横飞时,即便戴着口罩,也是有所顾虑。但看到社会新闻还继续上演,我们也继续报道,似乎是在不正常的时代里,“社会还是正常的”的表现。
我步出闸门,脱下个人防护设备和N95口罩,换回外科口罩后回头一望:他们何时能再次自由地穿越这个闸门?
照片:人力部提供在阻断措施刚开始时确实很抗拒戴口罩,因为呼吸会很不顺畅,鼻孔呼出来的热气也直接提高体温。要是在炎热的天气下跑动和拍照,戴着被汗水浸湿的口罩更是难受,因为口罩会紧贴鼻孔,严重时甚至会感觉短暂窒息!
在不通风的巴刹里拍摄人潮,好几次要争取拍摄画面,只好在眼睛被汗水浸湿的情况下按下快门。
很少看到部长活动场边受访时也戴着口罩,有种不寻常而恍惚的心情。访着访着,头脑在专心听部长讲话,眼神已然暂时“飘走”。
开会,是这么近又那么远
为了保持安全距离,即便同在办公室,也只能坐在各自的座位通过视讯软件开各类会议。
“你怎么还没回来?” 变成 “你怎么回来了?”
在报馆上班时,偶尔会想象,在家穿着便服,不施粉黛地做工多好,还能省下通勤费用;阻断措施期间,活动空间局限在家里的天花板与地板之间,想回办公室办公竟成一种“奢念”。
除了个别同事,记者想回办公室,得先写信向主管申请,部门主管批准后,呈交具体名单给集团人力资源部门(HR),再上报到政府部门……
数码平台组负责经营zaobao.sg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,只要有网络和一部能登录公司系统的电脑,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工作。不过,因为有《疫起过生活》和《新闻抢先看》等节目制作,我和几位同事过去两三个月几乎天天仍得到公司上班。我不能完全体会居家办公的滋味,但现在的办公室很安静,少了很多会使人分心的人事物,也挺好的。
“综艺咖”、“十项全能主播”……最近有同事这样叫我。因为我在zaobao.sg《疫起过生活》节目中,除了陪宅在家的观众朋友唱歌跳舞做运动,还“负责”搞笑搞气氛。
我没有刻意做效果,只是明明不擅长却还硬着头皮上,“不小心”就会出现很多滑稽的画面。不过,因为我喜欢让人发笑让人开心,所以我乐在其中。
还是张信哲《回来》的歌词,“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对不对” ?
科技的发展方便了新闻工作的进行,但新闻工作的核心没有变,每一篇优秀的报道都少不了记者身处事件现场的感知,人与人之间(同事之间、采访人与受访人之间)直接交流迸发的灵感与火花。这在疫情期间必须有所妥协,但在疫情过后,是科技无法取代的。
有些工作方式的确是回不去了,但新闻行业的宗旨,始终如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