饺子在华人文化里有超过1800年的历史,据说最早由东汉时期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。
饺子又被称为“交子”,吃饺子取“更岁交子”之意,象征新一年的到来。从清朝开始,华人就已经有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。
对于饺子,你了解多少?
“医圣”张仲景为药用发明出饺子。他用面皮包裹羊肉,并和祛寒药材一起熬煮,避免人们耳朵长冻疮,因此饺子也有“娇耳”的别名。
除了芹菜代表“勤财”以外,还有白菜馅代表“百财”、油菜馅代表“有财”、鱼肉馅代表“余财”等说法。
锅贴与煎饺最大的区别在于锅贴主要用煎,期间需要不断转动锅子和揭开锅盖淋水,而煎饺则是将饺子煮熟后再煎。
说到馄饨,大家可能也不陌生。我们平时在熟食中心见到的馄饨其实是“小馄饨”,特点是皮非常薄,吹弹可破。
馄饨是除了饺子以外最出名的面食之一,与饺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煮熟后有透明感。因此,相较于把重点放在蘸料的饺子,馄饨更看重汤头。在中国,不同地区对馄饨也有不同的叫法。
虽然馄饨随处可见,但你不一定能答对以下这3题。不信就来做做看!
馄饨与饺子同根同源,唐朝以前两者没有明显区别,三国时期的饺子也叫“月牙馄饨”。“馄饨”最早叫做“混沌”,后来按照造字规则才改做“馄饨”。
广东话中的“馄饨”与“云吞”发音相近,加上馄饨飘在汤里像云朵,又方便吞食,所以取名“云吞”。闽南地区的馄饨肉馅需要经过反复敲打变成肉泥,用面皮包住后变得扁扁的,因此叫做“扁肉”。“包面”则是湖北等地方的叫法,顾名思义是指把肉馅包进面皮里。
馄饨皮是方的,饺子皮是圆的,因此饺子包出来才是月牙形的。多数馄饨的馅料以纯肉为主,最多加上葱花香菜点缀,但饺子对馅料没有严格要求荤素。
在新加坡,一说到清汤,你的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那道清甜美味的糖水?但如果你和一个中国江西人说“清汤”,他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当地的一种馄饨。
清汤是一种江西风格的馄饨,这种馄饨的重点不在馄饨本身,而是它的汤头,这也是它与普通馄饨最大的区别之一。
清汤还是什么特别之处呢?
一碗正宗清汤的汤头熬制过程十分复杂,需要先将老母鸡的鸡肉剁成肉茸,和猪肉等食材用纱布包住。经过长时间炖煮后变成奶白色的汤,然后再用鸡茸反复将汤中浑浊的漂浮物过滤。最后汤里没有一点杂质,才能叫“清汤”。
清汤重点在汤头,里面馄饨的作用和汤面中的面类似,是为汤增添口感。因此,清汤里的馄饨馅料大概只有小拇指指甲盖大小,吃皮不吃肉。
传说清汤是由一个小名叫“猴子”的江西樟树人发扬光大的。他打清汤皮子用的擀面杖,特别像孙悟空耍的金箍棒,因此,时至今日还有不少樟树人把清汤叫做“猴子包面”。
如果你是福建人,对肉燕一定不陌生。肉燕是福建特有的馄饨种类,据说在明朝嘉靖年间,由福建浦城一位御史创造。不同于前面提到的扁食,虽然都是来自福建的美食,但肉燕与馄饨有明显的区别。
一起来猜猜看肉燕到底有什么特色吧!
肉燕的名称源于它包成后露出的短角像是燕子的尾翼,在汤里漂浮就像燕子在天空翱翔一样,所以叫做“肉燕”。
肉燕和前面提到的所有食物都不同,它的皮被称为“燕皮”。正宗的燕皮需要将猪瘦肉用木棒反复捶打成肉茸后,加入上等甘薯粉制作而成。成品燕皮甚至可以单独做成一道美食。
福建有句老话叫“无燕不成宴,无燕不成年”,肉燕由于制作过程比较复杂,通常只有在酒席或节日上才会出现,象征和平如意,所以肉燕也有“太平燕”的美名。
之前说到我们现在生活中见到的“馄饨”大部分应该算作“小馄饨”,那有没有“大馄饨”呢?当然有!如果你是川菜的忠实粉丝,那你一定听过抄手吧?没错,四川的抄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“大馄饨”之一。
你吃过抄手吗?有没有发现它有什么不同?
抄手的外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人把双手叠在胸前,因此取名为抄手。另一种说法是抄手熟得特别快,厨师刚放下去煮,只是把手交叉起来的时间就煮好了,所以叫抄手。
虽然抄手并没有明确规范配料,但“红油抄手”是川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,也是抄手与其他地区馄饨最大的不同。厨师将煮熟后的抄手放入提前备好的汤中,浇上热辣的红油,是所有馄饨类食品中唯一的“辣馄饨”料理。
抄手的皮比饺子薄,但比馄饨厚,而且和馄饨一样是方形;肉馅方面,抄手的馅料比馄饨大,比饺子小,但和馄饨一样以纯肉为主。
饺子和馄饨不但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也逐渐成为华人文化的一部分。
做了这么多题,你是不是对“皮包馅”食物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呢?
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,请把它分享出去,让更多人认识这个美味又极具文化底蕴的美食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