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7年,中国在新加坡设立首个海外领事馆。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外交之争,从此延烧到这个开埠不到一甲子的殖民地上。
新加坡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中,常常成为大国角力的外交擂台。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独特的角色,其实早在19世纪,就已显露端倪。
1877年,中国在新加坡设立首个海外领事馆。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外交之争,从此延烧到这个开埠不到一甲子的殖民地上。
新加坡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中,常常成为大国角力的外交擂台。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独特的角色,其实早在19世纪,就已显露端倪。
清朝末年,西方列强闯入中国的大门,让向来闭关守国的清廷意识到,新世界格局中全然不同的外交规则。在国内财政枯竭的情况下,清朝官员只好把眼光投向海外——中国首个驻外领事馆应运而生。
首个海外领事馆该设在哪里?这可不是个马虎的决定。
新加坡开埠后迅速吸引大批华人前来,19世纪下半叶,华人已经成为本地人口最多的族群。1886年,本地华人人口达15万人,私有企业有八成归华人所有。新加坡汇集了清廷所需要的经济和政治资本,自然成为中国设馆的不二选择。
当时新加坡并没有独立外交,要在这个英殖民地设领事馆,意味着清廷必须直接和英殖民政府交涉。1877年5月,英政府在新加坡设立华民护卫司署。同年10月,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正式成立。
清廷有意夺取新加坡华人的经济和政治资本,英政府则不希望清廷的政治势力渗入本地。因此,中英双方各出奇招,致力赢得本地华人的效忠。
中国领事馆积极举办文化和赈灾活动,也为清朝皇帝和皇太后庆祝寿辰。其中一项有趣的举措,是在本地售卖清朝官衔。 1889年,《叻报》刊登一份清朝官衔价格表,里头共有47个官衔供选择。
据统计,晚清时期新马一带共有295人拥有官衔,当中只有五人是因为科举或立功获得官衔,其他官衔都是买来的。
眼看清廷对本地华人社群虎视眈眈,英政府当然不会坐视不理。
为了拉拢华人,他们派出重磅级人物毕麒麟(William A. Pickering)担任首位华民护卫司。他精通华语和多种方言,并竭力解决猪仔、娼妓、私会党和鸦片问题;在任12年中,赢得不少华商的支持。
对海外华人而言,投靠英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——他们回中国时,可以受到保护。1893年中国解除海禁前,华人离开中国是违法的。因此不少华人回乡时,会遭当地官员勒索或欺压。但如果他们是英国殖民地公民,就能获得英政府的庇护,免受欺凌之苦。英政府提供庇护的条件是,这些英国公民,在中国不能身穿中国服饰。
在中英双方的拉拢下,不少本地华侨选择既不放弃自己的根,又靠拢能提供好处的英政府。1889年,英女王金禧周年庆祝活动上的一张照片,就记录下当时华人奇特的双重身份。本地华商一方面订造英女王雕像表示祝福,另一方面又穿着清朝官员的服装出席活动。
海外华人由谁来管?中国领事馆有多大的权限?这两个问题,成为中英冲突最主要的导火线。
1893年,中国海禁正式解除后,华侨回国被合法化;这也意味着,华侨的身份正式受到清廷认可。这个时期的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,已经升格为总领事馆,管辖范围扩大到槟城、马六甲以及其他英属的马来亚地区。
中国的新条例发布后,总领事馆立即在本地报章发布公告,宣布将按例为本地华人发中国护照,收费介于1元至4元。这项举措引来英国的反弹。
英政府发出了长达三页的公告,强烈谴责中国总领事“越过权限”。他强调,总领事的职责仅限于充当中国的“商业代理人”。旅居本地的华人应遵守英政府制定的条约,总领事没有权利在这里执行清廷的新条例,干涉本地事务。
但英政府的警告并未奏效,直至1890年代,中国总领事仍持续颁发护照。时任的华民护卫司黑尔指出,华侨同时拥有英国和中国护照的现象相当普遍。
1911年,由孙中山带领的辛亥革命爆发。清廷结束超过两个世纪的统治,中英两国领事馆的交锋也告一段落。
孙中山在1900年至1911年间八次来新,策划武装起义并且集资筹款。
有学者认为,中英领事馆之间的摩擦,为孙中山制造了活动的缝隙,让他有机会在新加坡酝酿起义。这段中英之间的外交之争,或许间接促成了清廷的灭亡。
一个世纪过去了,全球政治格局重新洗牌。但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,仍旧见证着大国外交的风起云涌。清末的这段历史,能为今天的新加坡提供什么借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