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合《联合早报》百年报庆,早报在任与退休新闻工作者,对37* 名老报人进行口述历史访问,并从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中心的资料库,搜寻了15名老报人的访问记录。
口述历史项目网站以文字、照片与音频呈献他们的回忆与心声。许多受访老报人们将他们人生的工作岁月都献给报馆,对报馆的工作、同事、上司、制度、待遇、环境等等都有他们个人的经历与看法。
口述历史就是要通过个体的眼睛、认知和感受,通过他们的记述,让对了解或研究新加坡华文报业史有兴趣的读者,看到不同的面向。让一棵棵树构起一片树林。
今年,我们在报社竖起一道记录历任总编辑和报社主管名单的历史墙,那是我们整理历史的工作之一,却不是全部。我们还有许多关于报社的故事没有细说,要“说”,还得先收集资料。早前有一些同事如区如柏区大姐做过老报人的访问,离开报社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卓南生教授也有相关的著述,而过去报社逢五逢十大庆的时候出版特刊,同事也零星采访、刊登过一些。
《联合早报》在1993年庆祝创刊70周年出版的《我们的七十年》,或许算是整理出比较完整的大事记。但是对于久远的前尘往事,甚至没有那么久远的“黑色风暴”、《南洋商报》和《星洲日报》合并,都留下很多我们无从追溯的空白页。
当然,除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外,还有报社中的日常,在生活中,轻易被忽略的就是日常,而日常的细微,有时正是支撑起整体架构的重要力量。不同岗位的同仁,当时的工作情况如何?他们的待遇如何?两报合并以前,有各自的广告、发行、人事、财务等部门,他们与编辑部之间有怎样的互动?在有竞争的年代,两报之间是如何竞争的?
我们平日报道社会上出现的新闻时,忠于发掘、书写、拍摄,很少聚焦自己。那些新闻室里同事们一起在采访线上的“革命情感”、那些曾经低人一等的苦闷、那些在文化道路上耕耘的失落与欣喜、那些采访对象给予的感动,那些见证国家克服困难的自豪,是华文报历史的一部分。它既是新加坡华人的历史,也是新加坡媒体政策、教育政策历史的一部分。因此,去年我趁着早报在2023年庆祝创刊百年出师有名,建议进行口述历史访问计划,寻求赞助,动员离退休同事拔刀相助,邀约在职同事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这个庞大的工程。
这个计划得到国家档案馆的鼎力支持。他们先前也已经访问了十几位新闻从业员,我们希望收纳他们的部分,把早报人的故事集中在一起。
我们内部也进行工作坊,之后,组成一个小顾问团,借助退休同事的记忆,讨论访问对象。除了编辑部之外,访问对象也包括其他部门的同仁。我们列下名字,再一一打听他们的联系方式。有些老同事欣然答应,有些谢绝访问。 庞大的工程,不可能这样就结束。因为时间紧迫,加上我们的认识不足,这一轮仍有很多老同事没有访到。希望这是一个开始,关于华文报业的故事还要继续往下说。把它放在线上的好处,是传播便捷,同时可以继续补充和添加新的受访者。
有同事认为《联合早报》百年报庆,我缅怀历史太多了,实际上,这么做更多是为了华文报业的未来。在往前奔驰之际,我们回望,知道脚下的路怎么走出来,能够更好地给未来增加深度。恰恰是因为大家几乎不由分说地奔向未来,人们不是遗忘,而是连一些基础的认识往往都没有了,做记录的工作显得更加寂寞。但是从事文化工作不能只在意耀眼的当下,因为文化事业从来就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。因此,处身各种喧闹之中,这样的寂寞,也愈加重要了。
希望第一个阶段把这个网站建立起来,让参与过这个事业的同仁更理解我们做的事,愿意把他们的经历、观察记录下来,和我们义起传承新加坡华文报业的价值,也为历史研究者提供资料。